实现水平: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与指标构建 作者简介 姜晓萍,四川大学大众办理学院传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偏向为处所当局治理、大众办事、社会治理、都会治理等 健康,四川大学大众办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构建契合中国场景的根基大众办事评价体系,既需要冲破理论认知分歧与评价维度之争,更需要反思如何兼顾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价值方针与政策方针,寻找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
基于“实现水平”的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体系,根据“政策拟定—政策产出—政策感知”的阐发逻辑,构建了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的三重评价维度及其指标体系,其焦点是监测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方针告竣度,基础是测度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程度,关键是相识公家的得到感与满足度,目的是对我国实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历程举行监测办理,以便推进我国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的调适与优化。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得到大抵均等的根基大众办事,其焦点是促进时机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根基大众办事的时机,而不是简朴的平均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对峙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糊口需要”作为加速推进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且将完善根基大众办事体系,推进城乡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作为出力点,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举行监测。
但现有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研究却面对认知分歧与维度之争,造成均等化评价东西悖论与参照坐标困境等问题,亟待冲破原有的“效率、程度、绩效”等评价维度,构建以“满意人民优美糊口需要”为大众价值,以“人人公平享有”为政策方针,以“实现水平”为评价对象,以“历程监测”为特色的新型评价体系,为中央决议部分当令相识根基大众办事政策执行效果,实时举行政策调适提供决议参考。一、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 的认知分歧 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虽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观点,但究其本质依旧属于当局大众办事职能之一,故对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评价,依然属于当局绩效评估的领域。
从 20 世纪 70 年月开始,西方国度先后举行了当局绩效评估模式的厘革,个中大众办事绩效评估也备受存眷,在对新大众办理的反思以及在福利国度思想、新大众办事理论的影响下,大众办事的绩效评价慢慢实现了从效率向公平、公理等传统价值兼顾的回归,这也催生了大众办事分派的公平性(Equity in Public Service)或福利区域分派( Spatial Divisions ofWelfare)等与“均等化”这一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邻近的研究。这些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维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大众办事物质特性剖析的综合性评价维度,如 Moullinwell 从公平、可及性、供需适应性、效率、社会承认和有效六个维度丈量了康健与社会保健的绩效;Parasuraman 等以主顾满足度为评价视角,构建了涵盖靠得住性、回应性、包管性、同理心、有形性等维度的 SERVQUAL 量表。另一类则是以各大众办事项目为主的维度,在整体评价上,Hamnett 从大众支出的角度评价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区域分派,包括儿童福利、残疾人办事、社会办事与住房等维度。
细分范畴上西方学者重点存眷了教育和卫生康健办事,一般接纳社会配景、教育财务与人力资源的数量、学业完成率、教师待遇、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构建教育公平性的评价体系;而卫生康健则选取种族、疾病类型、医疗设施结构、预期寿命、营养摄入等指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大众办事绩效评估研究根植于本土的社会宁静网、大众办事或社会福利系统的政策实践,形成了大众办事物质特性或详细办事项目为主的评价维度。
出格是在对大众办事分派公平的评价上,所选取的维度主要基于人均占有大众办事资源量的公平性。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相关研究在维度划分上注重成果导向但认知纷歧,大众办事的主观评价往往以满足度评价的形式呈现,评价维度存在大众办事的客观特性与民众主观评价的割裂。展开全文 海内关于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接纳的评价视角包括均等化绩效、均等化程度、效率、满足度、制度绩效、空间分异、政策有效性等,评价东西包括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等,评价的规模或条理以区域(城乡、民族地域)、省级、市县为主。这些研究在评价维度的划分上有必然的趋同性,大都集中在均等化绩效、程度、效率等维度,详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大众办事项目的维度设计,如陈兴盛和蔡跃洲、戚学祥、程岚等学者,这一类的维度按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办事范畴划分,受到投入 - 产出经典评价模型的影响,接纳了包括义务教育师生比、医疗卫朝气构数、人均大众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第二类是围绕价值取向的维度设计,如倪星与李晓庆、臧乃康、姜晓萍与郭金云等学者,主张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偏重以工钱本、公平公理、公民满足等;第三类是围绕通用模型的指维度设计,如杨明洪,唐冬梅等学者,接纳的模型包括主顾满足度模型、 ISO9000 族尺度、均衡计分卡等,选取了满足、公家诉苦、财务、内部流程、激励等指标。
只管海内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的研究结果不少,但对根基大众办事评价的维度和指标的研究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与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方针的有机跟尾,侧重于从供应侧角度思量投入产出的绩效,从需求侧角度考查公家得到感、幸福感、宁静感较少;二是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没有辨识大众办事与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成长程度与均等化实现水平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缺乏科学性、操作性兼具的测算方案。三是维度选取系统水平不高,较为单一,则重于成果导向的绩效测度,缺乏对均等化实现历程的看护。
上述比力可以看出,由于中外学者们“关于大众办事观点与规模的解读存在解读分歧与认知苍茫”,均等化评价研究整体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视角忽略了均等化价值方针与政策方针的跟尾,造成参照坐标困境;二是评价内容局限于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数量或供应影响,忽略了政策历程;三是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差异系数等评价东西的实质在于丈量指标间的“绝对差异”或“绝对公平”,造成评价的绝对差异化,这与均等化蕴含的“非简朴平均”内在相悖。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越发精准地评价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历程,寻找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构建其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二、实现水平: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 (一)实现水平评价的提出 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成长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政策方针,十九届四中会再次把实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作为对峙和完善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任务与政策方针。
但实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一定受必然的时间和空间等约束条件的影响,表现为必然的历程和阶段,这就需要从实现水平的视角监测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执行的效果与效益,以便当令掌握政策方针的告竣度,诊断政策历程中的问题与原因,为实时举行政策调适,实现历程质量节制提供参考。实现水平评价回应了对峙和完善我国民生保障制度的国度政策需要。党的十八以来,中央拟定了《“十三五”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规划》、《“十三五”国度根基大众办事清单》、《关于成立健全根基大众办事尺度体系的指导意见》、《根基大众办事范畴中央与处所配合财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革新方案》等一系列关于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大众政策,政策方针出现出“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的梯度递进纪律。普惠化解决人人享有的可及性问题,均等化解决人人平等享有的公平性问题,优质化解决人人满足享有的高质量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根基大众办事普惠化根基实现,均等化有待加速,优质化提上议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陈诉明确了到 2035 年“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根基实现”的民生改善方针,并在《关于鞭策高质量成长的意见》中强调要构建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鞭策经济社会高质量成长。今朝急待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东西监测任务落实进度、方针实现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以“实现水平”作为均等化评价的新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办事评价体系。实现水平评价兼顾告终果导向与历程节制的双重性特质。
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具有政策成果和政策历程的双重属性。作为政策成果,均等化就是要表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积极保障公民公平享有根基大众办事的时机与权利,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糊口憧憬;作为政策历程,均等化需要通过完善根基大众办事体系,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尺度化、优质化、聪明化,慢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来实现政策方针。
正是基于对均等化成果导向属性和历程节制的深入理解,才有可能拓展均等化评价研究的新视角,形成兼顾成果导向与历程节制的双重评价维度。以均等化实现水平为评价重点,不仅可以将均等化方针告竣的历程具象化、可怀抱化,实现对均等化历程化属性的回归,并且有利于与现有根基大众办事绩效、效率、满足度等评价视角相区隔,切实反应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进程中政策方针告竣度、政策执行有效度、政策感知满足度等,组成全方位、全历程、全要素的均等化评价新视角。(二)实现水平评价的内在 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作为根基大众办事成长治理的方针,其实现水平评价就是对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的方针告竣度、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资源保障度、根基大众产物的质量有效度、公家对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满足度的综合性评价,其焦点内在是以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程度与政策方针基线之间的比值为基础,评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执行效率、效果、效益,测度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程度与布局性差异,反应根基大众办事政策方针的应然状态与政策效果的实然状态,具有以下多重内在: 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焦点是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方针告竣度。
与其他评价视角差别,实现水平评价引入全面质量办理理论和东西,接纳阶段性指标基线反应政策方针的应然状况,作为评价实现水平的参照坐标。方针告竣度就是指根基大众办事实际成长程度与阶段性指标基线之比,以便当令反应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应然政策方针与实然政策成果,制止了现有均等化评价视角面对的参照坐标困境。
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目的是对实现历程的监测办理。跟着实现水平评价对阶段性指标基线的引入,均等化战略方针也被慢慢剖析为可怀抱的阶段性方针,并跟着阶段性的方针实现与均等化实现水平的不停提高最终实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战略方针,这就说明实现水平评价是对实现历程的监测办理,是阶段性、历程性的。
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基础是对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程度的测度。根基大众办事实际供应程度既包括当局供应根基大众办事的能力与程度,也包括根基大众产物自身的质量程度。既反应根基大众办事的资源保障度,也反应大众产物质量的有效度等方面。
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程度是政策产出的主要内容,反应了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制度体系的治理效能,也是政策历程的根基环节与公家得到感的基础。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关键是公家的得到感与满足度。公家的得到感与满足度是公家对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执行效果的感知,也是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追求的最终成果。公家的得到感与满足度是根基大众办事治理成长的底子目的,表现了我国民生保障制度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糊口憧憬作为政策宗旨的本质属性,也弥补了现有评价视角维度划分中对政策方针群体主观感知的忽略。
从上述多重内在可以看出,根基大众办事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具备历程性、现实性、阶段性与成长性的特征。历程性是指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将均等化政策绩效纳入均等化实现的历程,并将发挥历程节制与评价反馈的感化;现实性特征是指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客观反应了我国均等化政策体系的程度和政策执行能力、国度根基大众办事清单、根基大众办事尺度化等专项政策的执行环境与政策效果;阶段性是指均等化实现水平的方针基线具有阶段性特征,表现了必然经济社会成长程度与承载条件;成长性特征则是均等化政策方针在阶段性方针划分历程中,方针基线跟着财务能力慢慢调解和提高,最终实现均等化的战略方针。(三)实现水平评价的价值 实现水平评价将“均等化实现水平”作为评价视角,反应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理论与政策实践要求,通过引入阶段性指标基线与实际告竣度的相对比值,本质在于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方针告竣历程怀抱化、透明化。这不仅有利于破解今朝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估理论研究困境,也有利于越发客观、精准地反应我国根基大众办事政策执行的效果,为中央当令相识处所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实效,实时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提供决议参考。
破解了均等化评价理论上的认知分歧与维度之争。均等化评价的认知分歧与纬度之争归因于学界对均等化观点认知的恍惚性,导致评价维度缺乏对均等化政策方针的跟尾,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兼具的测算方案,缺乏对均等化实现历程的测度。实现水平评价视角面向均等化实现历程,兼顾政策产出与公家评价,统合了均等化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方针。还将均等化剖析为阶段性的指标基线,从而明确均等化评价的参照坐标与标尺,实现了均等化的可操作化与可怀抱化,有利于开辟科学可行的测算方案,破解理论认知分歧与维度之争,进而促进均等化研究的规范化,富厚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开拓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历程监测新视角。实现水平评价强调从政策历程视角监测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方针的告竣度、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资源保障度、根基大众产物的质量有效度、公家对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满足度等多维视角。涵盖供应效率、成长效果、得到感与满足度等根基大众办事成长治理的综合性效能,是全面质量办理东西在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中的使用,开拓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历程监测新东西。为国度根基大众办事政策调适提供决议参考。
中央《关于鞭策高质量成长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指标”,又在《关于成立健全根基大众办事尺度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成立健全根基大众办事尺度体系,举行根基大众办事尺度实施环境监测预警。这表白开展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的评价是当前中央决议部分火急需要的理论支持。构建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基础理论,明确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形成 2020-2035年间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的全程监测体系,既有利于相识国度有关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政策执行绩效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央实时举行政策调适提供决议参考,也可以当令监测我国根基大众办事的区域差异与布局性短板弱项,为不停晋升根基大众办事质量提出对策发起。
三、维度构建: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 实现水平的丈量坐标 维度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坐标体系和阐发事物的思维东西。办理学中的评价维度位于评价对象与指标体系的中间条理,是理解评价对象、有序划分评价规模的理论东西。评价维度反应着评价对象有逻辑接洽的主要方面,是指标体系选取的基础和坐标。
为了越发客观反应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内在,加强指标体系选取的逻辑性、指向性和精准性,必需首先对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价值方针、内容指向举行有序整合,科学构建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的评价维度。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实质是一种根基大众品的分派公理,代表着当局与政策体系的焦点方针与价值。然而大众品的公等分配,往往面对市场失灵,以罗尔斯公理论为代表的新契约论、大众经济学的大众产物理论等学说认为,应做出得当的制度与政策摆设,保障其分派公理。个中,公理论主张着眼于分派公理的原则,大众产物理论强调公私产物的划分与供应制度。
公理价值决定公理形式,要评价大众品分派的公平性,不仅需要考查供应制度,更需要对公理价值的实现历程举行测度,以公理原则为焦点内容的罗尔斯公理论也成为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按照罗尔斯的概念,社会根基善都应该被平平分配,经济社会的不服等应满意时机平等原则和不同原则,而时机平等原则优于不同原则,为履行时机平等原则,必需包管公平的时机平等,并满意起点、历程和成果公道的功效性布局。
换而言之,根基大众办事是当局根基职能之一,是社会的根基善,然而根基大众办事的现实分派中一定存在差异,实现均等化需要当局做出公理的制度摆设,包管时机平等。对均等化实现的评价,则需要考查起点、历程和成果是否公理。在现实政策实践中,起点公道是指在政策拟定中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根基大众办事权利,历程公道是基于赔偿原则在政策产出中使弱势群体享有不低于必然尺度的办事,成果公道则是从公民对得到的感知与受益评价,由此组成“政策拟定—政策产出—政策感知”的阐发逻辑。实现水平评价的内容是均等化方针的实现度,均等化的方针由“看不见”的价值方针与“看得见”的政策方针组成,价值方针凡是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追求,而政策方针则是政策、制度与详细的方针任务,价值方针决定并内化于政策方针,政策方针还是价值方针实现的东西,二者在方针与东西层面互构,统一于均等化的政策实践。
详细而言,均等化的价值方针表现为“均等”的内在,重点在于保障公民享有根基大众办事权利,实现全面普惠与公平公理,促进群众得到感与满足度的晋升,满意人民优美糊口需要;均等化的政策方针表现为根基大众办事供应成长的政策表述,包括健全根基大众办事的制度体系与供应的体制机制、强化尺度体系与保障体系、晋升供应数量质量等。根据“政策拟定—政策产出—政策感知”的阐发逻辑,比力均等化的价值方针与政策方针的内涵关联,我们发明均等化的方针别离指向制度体系、供应程度与公家感知三大层面,即在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历程性的供应程度晋升和政策绩效感知上形成了有序整合,从而形成了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维度划分的内容依据。同时,制度体系、供应程度与公家感知也反应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的逻辑历程链,制度体系着眼于时机均等,供应程度强调根基大众办事政策执行历程,公家感知则代表方针群体对均等化的政策感知,反馈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可及性、得到感、满足度。
基于上述阐发,本文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维度划分为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三个层面,如图 1 所示。图1 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 政策情况公平是指公民平等享有根基大众办事的权利受到制度保障与政策的回应。
政策情况公平维度是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的基础,着眼于均等化的政策拟定环节,测度了时机公理的实现水平。政策情况公平维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根基大众办事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备性、制度框架对弱势群体的赔偿性、政策体系的回应性等。供应程度成长是指根基大众产物供应的数量与质量不停成长晋升。
供应程度成长维度是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的焦点,着眼于均等化的政策产出环节,测度了历程公理的实现水平。基于均等化的政策方针,供应程度成长维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代表性根基大众产物供应数量的富足性、供应质量的有效性、资源保障的充实性等。人民群众满足是指人民群众对根基大众办事政策绩效的评价。
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不仅需要存眷当局供应的范围与速度,更需要看护社会效应和群众的政策感知。人民群众满足是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的关键,得到感是国度良政与善治之标尺,该维度着眼于均等化的政策感知环节,测度了群众受益水平与成果公理的实现水平,其主要因素包括群众的得到感、满足度、宁静感等主观绩效评价。相较现有研究的评价维度而言,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三重维度的划分在内容上实现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价值方针与政策方针的有机跟尾,兼顾了根基大众办事的供应侧与需求侧,系统性得涵盖了均等化政策拟定、产出与感知的全历程,奠基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四、指标体系: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 实现水平的丈量东西 (一)指标组成 虽然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的维度构建为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坐标,但要测度各地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实近况态,还需要在归纳鉴戒已有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的三维逻辑,构建表现“实现水平”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量化标定事物内容、性质、特征或数量的手段,是一种量的数据,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评价维度在逻辑上建构了指标体系,是指标体系筛选的参照坐标,指标体系是评价维度的详细量化表现。
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指标选取既要表现实现水平评价历程监测的目的,也要表现其关键指标,筛选界说明确、具有靠得住数据来历的指标体系。比力常见的指标体系筛选方法包括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因子阐发、灰色关联度与聚类阐发等。由于根基大众办事实现水平评价指标自己难以举行计量或统计阐发,不合用于因子阐发、灰色关联度与聚类阐发,而且专家咨询法因具备成熟、轻便的特性在当局绩效评价中被遍及运用,因此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作为指标筛选的主要方法。
专家咨询法是将专家假定为根基大众办事的供应者和需求者,操纵其常识、经验和阐发判断能力举行指标筛选。由于根基大众办事笼罩面较广,在详细操作中,遵循通用的绩效评估量化指标选取的 SMART 原则,我们先按照现有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国度根基大众办事清单、国度根基大众办事统计指标对指标举行初选,然后通过问卷的形式举行专家咨询,将重要性较低的指标剔除。
专家问卷中指标重要性评价使用的方法是隶属度阐发,接纳相对重要(1分)与相对不重要(0分)的二级评分制,专家对指标举行打分,计较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均值,一般接纳重要性评分 0.5为尺度,剔除 >0.5的指标,完成指标体系的筛选。在完成指标体系筛选基础之上,邀请来自国度与处所成长革新委员会、民政局、卫健委、教育局等根基大众办事政策实施部分与海内大众办理学界的专家,组织第二轮专家咨询,接纳面临面专家座谈的形式,从指标的代表性与可行性出发,对指标内容举行了调解与修订。指标体系内容如表1所示。
上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实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表现了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完整政策历程,有序划分了实现水平评价的内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一级指标为导向,举行阐释细分,个中,政策的健全性是政策情况公平的基础,响应性为无可制止的非公平现象举行赔偿,加强处所当局对根基大众办事的注意力分派;供应程度成长是对根基大众办事政策产出的评价,从代表性和关键性的角度出发,选取根基教育办事、根基劳动就业创业等与人民群众密切根基糊口密切相关的五大范畴作为二级指标;人民群众满足维度是权衡根基大众办事的政策感知效果。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制度公平性与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在很大水平大将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满足度。
其根基逻辑是群众享有根基大众办事发生必然的得到感,对办事项目发生满足度,在此历程中根基大众办事实现保障群众根基糊口的功效,人民群众也最终发生对糊口、出产有保障的宁静感,因此将得到感、满足度与宁静感作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以二级指标为依据的再次剖析与细化,形成可量化的指标方案,在详细筛选历程中还受到专家意见、数据可得到性和评价成本等因素的约束。以供应程度成长维度为例,该维度包罗五个二级指标,根基大众教育选取了义务教育牢固率、义务教育根基平衡县(市、区)的比例、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大众概预算教育事业费、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大众概预算教育事业费等4个三级指标。
对其他二级指标做同样的处置惩罚,最终形成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的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个中政策环节公平与供应程度成长维度为统计年鉴数据或第三方客观数据,人民群众满足维度为全国大众办事质量监测主观评价数据。(二)指标基线 指标基线是阶段性的指标成长方针值。
实现水平评价的焦点是均等化的方针告竣度,是指标实际成长程度与方针基线的比值。为了更精确、更可行地对均等化方针实现历程举行监测,需要将“均等化”这一宏观性与战略性的根基大众办事成长方针举行剖析,形成阶段性的评价指标的方针值,即指标基线。按照林德布洛姆渐进主义持续有限比力方法,实现水平评价的阶段性指标基线是“均等化”可怀抱的替代方针,通过阶段性方针的告竣最终将实现均等化的战略方针。
指标基线的引入还源于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实践。“兜住底线、引导预期”是国度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叙事中的指导思想之一,兜住底线就是保障差别群体享有必然的根基大众办事。
这一底线尺度应不低于“根基平等的社会尺度”,也是公理论所主张的当局应保障社会最低受惠值。就现阶段(十三五)而言,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的指标基线以《“十三五”推进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规划》中以及国度根基大众办事清单的成长方针为主要依据。
(三)指标特色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必然水平上实现了对现有指标体系的优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一是实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历程监测为特色,笼罩均等化的政策拟定、政策产出与政策感知,实现对均等化全历程的监测评价;二是指标体系整合了制度建设与政策感知,通过制度情况公平维度的指标,测度了公民根基大众办事的权利保障与政策回应,弥补了今朝较少指标体系指标笼罩了根基大众办事制度体系建设的缺陷;通过人民群众满足维度的指标,测评了均等化的政策感知,弥补了现有研究对需求侧的忽视。三是指标体系引入方针基线,突出了对均等化方针的完成度的评价,加强了指标的精确性与可比性,别的还着重选取了人均、比值等相对性指标,如将每千人下层医疗卫朝气构床位数取代下层医疗卫朝气构床位数,将住民最低糊口保障平均尺度与本地住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取代最低糊口保障支出,制止指标比力时受到本地成长程度等外部约束条件的影响。
本文对成立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了实验,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对指标体系举行赋权与实证,将“可用”的指标转换为“科学”的指标,在数据可得与研究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推广至县级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实现水平评价,更为精确地反应政策执行效果;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可以提高评价指标方针基线的精确性,引入更多的影响因素与变量,预测下一阶段以致 2035 年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方针基线。五、结语 我国根基大众办事制度体系具有不停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要将这一显著制度优势转换为加速实现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的治理效能,离不开对其政策实施历程的监测与评估。
开拓以“实现水平”为新视角的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评价体系,根据“政策拟定—政策产出—政策感知”阐发逻辑,构建政策情况公平、供应程度成长与人民群众满足的三重评价维度及其指标体系,当令监测根基大众办事均等化政策的方针告竣度、根基大众产物的质量有效度、公家对根基大众办事供应的满足度,不仅有利于拓展该范畴的研究视野和路径,也有利于鞭策中国民生保障制度越发成熟定型,彰显制度的气力。文章来历:《中国行政办理》2020年第10期 本期编辑:温静瑶 校审:李玲返回,检察更多。
本文来源:beat365在线登录-www.52zfc.com